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还原现场/模拟考场模拟试卷及答案(3)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8-18 14:59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国考教师证交流群4 458216402国考教师资格证交流群

备考推荐: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名师辅导课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洛克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白板说是洛克提出来的。他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2.【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案】C。

【解析】题于中描述的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知识点】兴奋与抑制

【答案】C。

【解析】正诱导是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负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相继性诱导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同位置上以兴奋与抑制发生的先后来分的。例如.由睡眠到醒来,就是大脑皮层上先抑制,而后诱导为兴奋,这是相继性正诱导;由于晚上通宵打游戏,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大脑抑制。是相继性负诱导。

4.【知识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答案】B。

【解析】课程评价的对象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应是多元的,故③说法错误。

5.【知识点】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A。

【解析】前制度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6.【知识点】教育目的的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孔德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7.【知识点】印象形成效应

【答案】C。

【解析】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即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8.【知识点】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答案】A。

【解析】陈老师进行教育反思与创新的过程,就是践行教育研究的过程。

9.【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

【答案】C。

【解析】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事物的历史发展规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10.【知识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案】B。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认知中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小新认为大杯饮料多表明其还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处于前运算阶段。

11.【知识点】注意的分类

【答案】D。

【解析】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题干中教师利用板书的字体、颜色、讲话的声音等外在刺激来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故此题选D。

12.【知识点】学习策略

【答案】D。

【解析】明明在考试头一天对自己答题时间和检查时间都进行了计划,属于计划策略;第二天考试时明明察觉到自己做题做的太慢了,属于监控策略;明明加快了做题速度,属于调节策略。

13.【知识点】知识概括

【答案】B。

【解析】儿童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他们能够进行概括,但所能概括的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第二阶段是形象抽象水平。儿童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形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第三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他们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距太远的高度抽象概括活动,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

14.【知识点】学习迁移

【答案】C。

【解析】顺向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乘法运算的学习一般是在加减运算之后,所以这是一种逆向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从“有助于”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正迁移。

15.【知识点】情感的类型

【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考试是一种理智活动,愧疚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16.【知识点】改变行为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卡片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属于代币的一种,所以这种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17.【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8.【知识点】教学方法

【答案】B。

【解析】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李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圆明园,正是用的参观法。

19.【知识点】教学原则

【答案】D。

【解析】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0.【知识点】教学评价的类型

【答案】B。

【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或者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老师通过比较小刚的过去和现在做出了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故选B。

二、简答题

21.【知识点】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参考答案】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22.【知识点】资源管理策略

【参考答案】

(1)时间管理策略。具体包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努力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良好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4)资源利用策略。具体包括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3.【知识点】素质教育

【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三、材料分析题

24.【知识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答案】

(1)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课程设计环节和实际授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新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的内容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②新教师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计划。

③新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

(2)材料中的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或者利用不上课的时间去旁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来进行学习。

②开展微格教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微格教学的方法寻找自身的问题,得以改正。

③进行专门训练。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在职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④反思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案例等方式,总结经验,提升自己。

25.【知识点】新课改下教学行为的转变

【参考答案】

(1)马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马老师的行为反映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违背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导致上述教学片段的主要原因是马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学生观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和兴趣等。

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上述情况:

首先.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创新。

其次.教学应从“教给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科知识内容.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师要改变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的做法,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学生不同意见。

最后.教学应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面对学生的独特思考,教师更应该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文本分析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的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交流讨论.学习书信体的格式和写法.初步学会写

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过渡: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但它也是震撼人心的、壮烈的。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二、质疑激趣

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过渡: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教师指名朗读.朗读中进行正音指导。

3.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品读感悟

1.感悟“痛失父亲”.

过渡:沐浴着和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同学来说,却永远地失去了。

(1)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2)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4)指导朗读。

2.感悟“世界并不太平”。

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2)联系事例谈谈不太平的世界。

(3)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作何感想呢?

过渡: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体会书信格式的写法

1.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2.全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仿照课文写法给别人写一封信。

27.【参考答案】

(1)通过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乘法的过程,掌握乘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符号。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乘法信息做出解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乘法进行思考。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简单的乘法计算以往使用加法的内容。

④情感态度:了解可以用乘法计算某些加法运算,增强学生思维中运用乘法进行运算的意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会运用乘法的知识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新授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口算下面各题。

2.复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教师把握机会引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有三堆木块,一堆20根,分别由三头大象来运)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3堆木头运完后,问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设方案一:20+20+20=60;预设方案二:20×3=60)

对明明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解决它。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完善课题: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运用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情景图。

(1)点名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汇报、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得出:凡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乘法比加法更简便。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第1题,独立练习,然后汇报、说理。

练习第2题,独立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师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业:下课后继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进行解决。

五、板书设计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28.【参考答案】

(1)呈现演示的原则

①呈现演示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来定;

②呈现语言要简洁易懂,一般不用学生未学过的词汇;

③要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④尽量使用英语,必要时使用母语;

⑤把利用环境和创造情景统一起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对话大意。

②能够在语境中理解It’s tall/short/fat.的语用功能,并在图片或动作等帮助下,使用It’s+adj.描述动物的外形特征。

③能够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

④能够用简笔画出常见小动物,并运用学到的语言结构描述自己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画来描述动物的特征,学会形义结合,来加深对句型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3)新知呈现:

①Present the sentences

a.The teacher presents a picture of pig.

T:Look at the pig.It’s so fat.(教师借助语气和动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跟读)

Ss:It’s so fat.

b.Teacher shows the picture of giraffe.

T:Look at the giraffe.It’s so tall.(教师借助语气和动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跟读)

Ss:It’s so tall.

C.Teacher presents the picture of panda.

T:Look at tlle Danda.Is it tall?

Ss:No.

T(做动作):It’s so short.It’s short and fat.(引导学生跟读)

S:It’s short and fat.

T:I’m also short and fat.(做动作加表情)Do you think so?

S:…

(设计意图:呈现有趣的动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等辅助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单词和句型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比较轻松。)

②Listen and answer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dialogue twice and tells them to try to answer two questions:

a.Who is tall?

b.Who is short and fat?

The teacher asks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gives them some assessment.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听力训练。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新句型的理解。)

相关推荐:

》》2016年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辅导课程

》》教师资格笔试备考资料模拟试题

责任编辑:lmj18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教师资格通用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模拟题(3)资格证小学美术之《飞天(一)》模拟试题及解析资格证小学美术之《造型别致的小花瓶》模拟试题及解析教师资格证小学美术《给同学画漫画》模拟题2019年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2019年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